除了中國車企受困于國內慘烈的市場競爭,跨國汽車巨頭幾乎無一幸免。
近期,大眾汽車集團、Stellantis集團、寶馬集團、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現代汽車、起亞汽車、日產汽車、三菱汽車,甚至美國福特汽車……這些叱咤世界的汽車巨頭公布最新財報顯示,業績全部拉響紅色警報!
關稅如同一場災難性海嘯,讓全球汽車上市公司巨頭的盈利能力遭受重創,被拖入無休止的漩渦。
自從年初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隨意揮舞的關稅大棒就未曾停下。
與日本在5500億美元投資承諾下和解,與歐盟達成超萬億美元“歷來最大”協議,與韓談判在大限前最終敲定15%稅率......選擇經濟脅迫,完全無視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特朗普,攪得世界范圍內不得安寧,讓許多行業產業因此遭遇重創。
近日,一張張來自跨國汽車巨頭的2025上半年財務報表,揭開全球汽車業最疼痛的傷疤。
01
7月25日,全球第二大車企——大眾汽車集團公布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錄得銷售收入約158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同比微降0.3%;但營業利潤暴跌33%,從去年同期1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23億元)驟降至6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51億元)。
高達1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的關稅成本,如同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歐洲汽車巨頭的盈利動脈。
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在北美市場銷量同比大跌16%至43.5萬輛。當美國4月起實施25%懲罰性關稅時,沒有人預料到關稅之傷會如此之深。
大眾汽車集團已被迫將2025年全年銷量預期,從增長5%,下調至“與去年持平”。
02
7月28日,奧迪發布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稅后利潤為13.4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0.8億元),同比減少37.5%。奧迪表示,稅后利潤同比下滑超三成,主要受美國對從歐盟進口汽車加征關稅影響及企業轉型成本增加,其因此損失超過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9億元)。
因受到美國進口關稅提高及持續的重組成本帶來的影響,奧迪也下調了全年財務預期,預計營收在650億~700億歐元之間,低于此前的675億~725億歐元。
保時捷同樣宣布下調全年盈利預期,原因也指向了歐盟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貿易協議導致關稅增加。上半年,保時捷因關稅問題遭受了約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億元)的損失。
作為大眾汽車集團和保時捷雙料CEO的奧博穆表示:“我們在全球范圍內仍面臨重大挑戰,這并非一場會過去的風暴。世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尤其是與幾年前預期大相徑庭。當時做出的一些戰略決策,如今看來意義已然不同。”
汽車業的災難,不止于大眾汽車集團。全球汽車巨頭盈利被關稅攤薄的跡象,已開始在多家上市公司財報中顯現。
03
7月29日,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集團披露上半年經營業績。當期凈營收742.6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112億元),同比下降13%;凈虧損22.5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86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56.4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65億元),由盈轉虧。
這家汽車集團預估2025年受到的凈關稅影響約為15億歐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已發生3億歐元。
對Stellantis集團新任首席執行官AntonioFilosa來說,這是一份蒙上陰影的成績單;如何帶領集團改善業績、重建盈利增長是當務之急。
Stellantis集團預計,未來幾個月業績將逐步復蘇,調整后營業利潤率出現低個位數增長。
04
同日,歷史悠久的梅賽德斯-奔馳也披露了最新業績,沒能幸免。
奔馳指出,受關稅和宏觀環境影響,二季度銷售額為331.5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50.46億元),同比下降9.8%;凈利潤9.5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9.4億元),同比驟降68.7%!
作為奔馳的老對手,寶馬集團上半年凈利潤40.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0億元),同比減少29%;該集團表示,2025財年,其預計汽車業務EBITmargin將由于較高的關稅降低約1.25個百分點;上半年這一數值為6.2%,已經較2024年同期降低2.4個百分點。
其中,寶馬第二季度銷售額339.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91億元),同比下降8.2%,預估360.1億歐元;息稅前利潤26.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19億元),同比下降31%;交付量62萬輛,同比增長0.4%。寶馬汽車第二季度汽車部門營收294.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422億元),同比下降8.2%;汽車業務息稅前利潤率5.4%,上年同期8.4%。
在現金流方面,根據VisibleAlpha的數據,梅賽德斯-奔馳的現金流很可能會從去年的94億歐元降至30億歐元;大眾的現金流可能會從71億歐元降至33億歐元;同時寶馬的現金流,則很可能從48億歐元降至44億歐元。
這意味著,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今年的現金流預計將減少超過100億歐元!
05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讓本就在艱難應對銷量低迷和中國電動汽車強有力競爭的德國汽車行業,雪上加霜。
盡管美歐近期達成協議,將進口關稅降至15%,但歐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讓歐洲汽車行業的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大眾汽車在財報中埋下伏筆:只有關稅降至10%,才可能觸及業績上限;歐盟最初則預期雙方關稅為“0”。
遭殃的不只歐洲汽車巨頭。特朗普對輸美外國汽車征收關稅后,多國汽車行業已經成為受美國關稅貿易戰打擊最沉重的行業之一。
亞洲汽車生產商近期也揭示了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劇烈沖擊。
06
日本三菱汽車就警告稱,由于美國對進口汽車征收高額關稅,以及競爭對手將出口轉向其他市場以彌補美國銷量下降,該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性環境”。
2025年4-6月,三菱汽車全球銷售19.4萬輛,同比基本持平,凈銷售收入同比下降3%至609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92億元);營業利潤為5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8億元),同比下降84.2%;季度歸母凈利潤僅為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355萬元),同比驟降97.6%!聊勝于無。
日產汽車的遭遇更加觸目驚心。在剛剛過去的季度,日產汽車營收達到2.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94億元),同比減少9.7%;營業利潤為-79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8億元),由盈轉虧;而凈利潤更是直接虧損115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5.5億元,2024年同期:286億日元)!
日產汽車同樣將美國關稅的影響擺上了臺面。
值得注意的是,日產汽車預計接下來這一季度營收為2.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42億元),營業利潤為-1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億元),汽車自由現金流將為-3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
07
作為全球銷量和利潤均排名首位的車企,豐田汽車也談“稅”色變。日本車企在美國銷售的汽車中,約半數依賴進口;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豐田汽車首當其沖。
好消息是,今年上半年,豐田汽車以全球累計交付554.49萬輛的成績穩居全球第一大車企,其中在對其最重要的美國市場,豐田汽車銷售123.67萬輛,同比增長4.2%。
5月初,豐田汽車曾做出預測,受美國政府一系列關稅政策拖累,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凈利潤將同比萎縮34.9%。
與其他汽車巨頭一樣,本田汽車同樣預計,未來將受到特朗普關稅政策影響。該公司預計2026財年的凈利潤,將下降70.1%至2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0億元)。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成為全球汽車巨頭業績受損的眾矢之的。一組組觸目驚心的數字,無聲訴說著獨裁政策下血淋淋的現實。
08
韓系車也難逃一劫。韓國汽車巨頭現代汽車報告第二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22%,原因是美國關稅給該公司造成了828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3億元)的損失。
起亞汽車也發布業績報告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銷售額同比增加6.5%至29.35萬億韓元,但營業利潤同比減少24.1%至2.7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3億元)。
起亞公司表示,雖然銷售額創下單季最高值,但受美國新征收的進口關稅影響,營業利潤同比大幅縮水。
“全球市場不確定性將持續存在!”起亞在財報中的展望充滿擔憂。起亞表示,圍繞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以及全球消費放緩可能會繼續拖累汽車銷售。
當29.35萬億韓元的創紀錄季度營收遭遇2.76萬億韓元的營業利潤,高達24%的同比降幅撕開了起亞公司表面的繁榮;7860億韓元的直接損失,是特朗普關稅在起亞賬本上鑿出的黑洞。
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汽車產業鏈的沖擊暴露無遺。如何守住利潤防線,成為每一家跨國汽車巨頭的必答題。
09
面對持續不斷的關稅壓力,跨國汽車巨頭們只能多線突圍。
例如:大眾汽車或將首次把旗下奧迪和保時捷品牌的生產引入美國,以在美國投資的方式,換取關稅方面的讓步。
德國《明鏡周刊》尖銳指出,“沒有人比大眾更需要達成一項‘特朗普式協議’”。
起亞將優先保障美國佐治亞州工廠產能,將其作為緩沖貿易壁壘的前線;同步減少向加拿大、非洲及中東的出口分流。
日產汽車早些時候考慮將部分美國國內汽車生產轉移到美國。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豐田汽車的負責人表示,不排除今后將美國工廠生產的豐田車型逆向出口至日本國內進行銷售的可能性。
為規避關稅,豐田正以12億美元擴建美國肯塔基工廠,計劃將RAV4的北美產能集中度從40%提升至80%,并推動零部件本地化率從40%提升至60%......
根據估算,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日本七大車企綜合損失可能達1.89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10億元)。
其中,豐田受影響金額約為872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20億元),本田為305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7億元)。
10
美國車企亦非高枕無憂。
有媒體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大幅度加征關稅后,美國今年來已額外收取了55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這筆關稅成本目前主要由美國企業承擔,但商家或快撐不住漲價,將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美國第一大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7月22日透露,其在第二季度支付了超過1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關稅,公司目前仍未廣泛漲價,但該公司CEO馬麗·巴拉不排除接下來會繼續這么做。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汽車披露最新業績數據顯示,其二季度營收雖同比上漲近5%,但營業利潤卻同比大幅下跌72.9%;調整后息稅前利潤(EBIT)為21億美元,其中包含8億美元與凈關稅相關的不利影響。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福特汽車二季度歸母凈利潤直接虧損3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上年同期尚為盈利18.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2億元)。
在全年業績指引中,福特汽車預計調整后息前利潤介于65億-75億美元,調整后的自由現金流為35億-45億美元(含資本支出約90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福特汽車在這份業績指引中,包含了凈關稅因素造成的20億美元不利影響。
因此,特朗普的一意孤行,最后只會是多敗俱傷的局面。當然,這種對跨國汽車巨頭的傷害,也可能讓它們加深在中國市場布局。
畢竟,只有中國才擁有超大消費市場和穩定的政策。
ViewsofAutosKline:
也許沒有人能想到,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過程中,美國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會成為重要的擾動因素;而在這場產業格局劇烈重構中,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美國關稅政策這一外部變量,正逐漸轉化為實質性的財務影響,對跨國車企的運營模式和全球布局提出了更嚴峻考驗。而這一過程中,依靠新能源路徑迅速崛起的中國汽車品牌,也是重要的參賽者。
現在,包括大眾、寶馬、奔馳、雷諾等在內,越來越多的跨國車企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尤其是在智能化方面。中國正在從往日的銷售市場,轉變成技術協同伙伴。
全球汽車產業風云變幻,關稅風暴仍未結束,但主動權只會掌握在幸存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