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會議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兩周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著眼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切實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
一時間,汽車新質生產力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2025汽車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主論壇現場
中國汽車產業已經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新質生產力成為轉型升級的關鍵。7月31日,2025汽車新質生產力發展論壇在重慶召開,各方聚焦汽車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新問題,新特點,新趨勢深入交流。
當我們在談汽車新質生產力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
汽車新質生產力,地位舉足輕重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要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制造。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總經理李永吉表示,突破關鍵技術,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國家明確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有6個與汽車產業密切相關。
汽車產業作為我國產業規模最大,產業鏈條最長,輻射帶動最廣的工業產業,如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不僅事關產業未來,更事關強國建設,是我們必須認真作答的重要時代課題。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制造強國建設十大領域中成功突破,形成了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的產業生態和新質生產力,已經進入與需求為主導的全面制造發展階段。
回顧新能源汽車崛起的歷史,年產量從2012年國家新能源汽車規劃發布時的1.28萬輛,躍升到去年1886萬輛,增長了1000倍。2024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全球70%。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00多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增長勢頭依舊不減。
“緊緊把握新能源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牢固樹立以電動化牽引汽車產業網聯化、智能化發展的主導方向和技術路線。”蘇波表示,推動汽車產業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強化科技自立自強,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化高水平開放合作,持續優化體制機制環境。
可見,建設新質生產力,汽車行業是重要的參與者,也是貢獻者。當前,我國汽車產業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形成全球領先的優勢。與此同時,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深刻重塑汽車產業生態,我國汽車產業在智能駕駛芯片、基礎軟件、關鍵材料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
因此,新能源汽車本質是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核心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新能源汽車以其技術和產品的先進性,本質就是新質生產力。
ESG: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雙碳”目標下,ESG正成為汽車產業的必答題。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彭華崗表示,面對變革,中國車企需要與供應鏈攜手,完成從“被動合規”到“主動引領”的跨越,重塑核心競爭力。在減碳與增長的平衡中,車企可以走出獨特的技術路徑,也能通過ESG體系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登頂全球的背后,我們更要思考如何讓產業狂奔的腳步穩踏在技術上,而答案就是ESG。”彭華崗指出,新質生產力的“質”不僅是質量的質,更是本質的質,要求技術創新必須深深扎根于可持續性、包容性與責任感的沃土。
正因為如此,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在本次論壇上被多次提及,成為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汽車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技術性能,更要重視其環境和社會影響。
ESG理念的引入,促使車企在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中融入可持續發展要求。通過ESG體系建設,車企可以提升品牌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所幸的是,中國汽車產業正以創新實踐交出ESG答卷。
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6月,汽車行業成為中國ESG基金持倉最多的行業之一。同時,2024年10月以來,基于ESG績效評價構建的汽車行業投資組合其累計收益率穩定超越中正、滬深港等大盤指數。
另外,2024年MSCI(國家指數)評估的758家中國公司當中、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評級領先,其中小鵬汽車、領跑汽車,蔚來,吉利、理想、寧德時代等領軍企業成功躋身AA級以上行列,央視中國上市公司ESG先進100,6家企業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車企在監管引領和市場驅動下,行業信息披露意識與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25年7月,A股23家汽車制造企業中,已有18家發布了2024年度ESG報告,占比高達78%。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車榮獲了首屆中國ESG榜樣企業。
當然,汽車產業ESG發展也存在結構性矛盾。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汽車產業ESG建設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
比如,電動車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核算,面臨巨大的壓力。另外,整車對二級、三級以及更多次級供應商ESG表現往往鞭長莫及,可視度極低,形同“黑箱”。再則,當前汽車產業ESG實踐面臨顯著的困境,中國汽車不得不遵循西方標準,導致水土不服。
產業新生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命題
隨著汽車產業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化、網聯化轉型,產業生態的建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命題。
專家們認為,汽車產業的未來不僅取決于技術的進步,更取決于產業生態的完善。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構建健康有序、價值共生的產業新生態,是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分享了在產業生態建設中的實踐經驗。賽力斯通過與華為的跨界合作,開創了汽車行業與ICT產業融合的新模式,實現了技術與商業模式的雙重創新。
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智能化水平,還通過集成化供應鏈模式,將300家一級供應商精簡至100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產業協同創新的模式,為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江汽集團控股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項興初也強調了產業生態的重要性。他指出,汽車產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協同創新中找到平衡。
同樣,江汽集團通過與華為合作,打造了首款百萬級超豪華轎車,實現了科技與豪華的完美融合。這種跨界合作不僅提升了品牌價值,還推動了汽車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廣汽集團執委會委員吳堅也提到,汽車產業的未來在于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廣汽集團通過構建技術創新體系,與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強大的創新合作生態圈。這種生態建設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創新能力,還為整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汽車副總裁、深藍汽車CEO鄧承浩也分享了長安汽車在產業生態建設中的戰略規劃。長安汽車通過打造多個差異化品牌,形成了協同發展的品牌矩陣。
深藍汽車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通過技術創新和全球化布局,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這種品牌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推動了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汽車產業的變革不僅是技術的變革,更是產業模式的變革。從傳統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從單一產品到智能網聯生態系統,汽車產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
企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協同創新中找到平衡,通過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推動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