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條通往高原的路,都是先陡后緩。翻越舊秩序,建立新格局,這正是吉利此刻的處境。

2025年7月初,吉利官宣將全年銷量目標由原定的271萬輛上調至300萬輛。一則“目標上調”本是尋常行業動作,但在普遍求穩的當下,如此進取精神顯得尤為珍貴。更重要的是,吉利不是空喊口號,而是用實打實的成績筑起了這份信心。
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團累計銷量193萬輛,同比增長30%;新能源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73%,新能源滲透率躍升至52%。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則交出了140.9萬輛的答卷,同比勁增47%,其中新能源銷量達72.5萬輛,增幅高達126%。

這是繼2024年超額完成200萬輛目標之后,吉利再次以穩健中透出的提速節奏,向市場證明它不是階段性爆發的“黑馬”,而是在長期主義道路上的“穩健進步”。
真正值得分析的,更有數據背后隱藏著的結構性變革,以及它將怎樣為吉利的下半場構筑更強的增長曲線。
銀河不是奇跡,是能力兌現的邏輯必然
如果用一個詞總結吉利上半年最大的增量來源,那一定是“銀河”。

這個僅獨立運營一年多的全新新能源品牌,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堪稱“逆天”的成績單:銷量54.8萬輛,同比增長232%,提前過半完成全年百萬銷量目標,成為中國新能源品牌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現象級代表。
但“銀河速度”的背后,并不只是市場契合度與營銷手段,更深層次的支撐來自吉利體系力的全面釋放。
自從去年銀河E5發布后,銀河就做到了“款款皆爆款”——銀河E5,2024年8月上市,85天銷量破4萬輛;銀河星愿(A0級純電轎車)在2024年10月上市,上市80天交付破5萬輛;7 EM-i,上市時間為2024年12月,上市13天交付破萬……而且,與行業內一味拼低價的打法不同,銀河堅持“高品質、高智能”路線,不僅構建起了吉利銷量的中堅力量,而且每進入一個細分品類,就會樹立起新的標桿。

架構層面,銀河基于GEA全球智能新能源架構打造,實現硬件、系統、AI和生態的四位一體。比如即將推出的銀河A7,是首款搭載該架構的插混轎車,軸距達到2845mm,綜合續航2100公里,注定將改寫插混中型車市場的產品上限。
動力技術層面,銀河全面搭載雷神電混2.0系統,覆蓋插混與增程兩種形式,匹配熱效率高達46.5%的混動專用發動機,讓電混真正進入“智能動力”的新階段。虧電油耗低至3L/100km,綜合續航輕松破2000km,用戶不再為充電焦慮。
而在產品層面,吉利選擇了一條更不尋常也更“狠準”的路徑——銀河星愿、銀河E5、星艦7 EM-i等核心車型,均成功拿下細分市場頭部位置。例如星愿已連續數月登頂A0級純電轎車榜首,成為比亞迪海鷗的最大對手;星艦7 EM-i則憑借產品力全面壓制宋PLUS DM-i,快速撕開混動SUV市場的新口子。
這說明,銀河從不是“流量偶得”,而是體系能力持續輸出下的“確定性成果”。
“雙高端”穩定推進:不是做補充,是另起一張王牌
相比銀河的橫掃勢頭,與領克這兩張高端牌的節奏更穩、更深。

上半年,極氪累計交付9.07萬輛,刷新自身上半年交付紀錄。更值得關注的是,極氪累計交付突破50萬輛,僅用時44個月,成為全球最快達到該里程碑的高端純電品牌。
產品價值也在不斷躍升:平均成交價格超30萬元,ZEEKR 009、ZEEKR X等高端車型銷量穩定,向外界展示出極氪不僅能賣得動,還能賣得貴、賣得好。

而更具爆發潛力的,是7月9日剛剛發布的。它是首款基于全新豪華電混平臺“浩瀚-S”打造的車型,將超級電混系統、后輪轉向、雙腔空氣懸架、激光雷達等高階配置一網打盡,被視作“30萬級MPV新標桿”。
在智能化維度,極氪也處于行業第一梯隊。最新車型普遍搭載英偉達Orin芯片,智駕能力日趨完善,2025年有望率先落地高速+城市領航雙場景智能駕駛方案。

領克方面,則通過Z20、領克900等重點車型構建新能源新陣地。尤其是C級旗艦SUV領克900的推出,不僅打破了傳統自主品牌在高端SUV領域的“禁區”,也強化了領克在混動高性能上的技術標簽。
目前,吉利的“雙高端”結構正在逐步向“技術高地+價格高地”并進,既提升品牌形象,也拉高單車利潤,是破除“規模增長=價格戰”的重要路徑。
燃油車不是“拖累”,反而是利潤壓艙石
很多人誤解了吉利對燃油車的態度,事實上,吉利燃油車依舊在持續創造價值。

在傳統燃油車市場,吉利并沒有選擇“棄守”,而是穩住了陣地、守住了利潤——2025年上半年,中國星系列銷量超61萬輛,繼續蟬聯自主燃油轎車第一;帝豪系列累計突破400萬輛,繼續鞏固“國民神車”地位。
在利潤維度上,這類成熟、毛利率穩定的燃油車型,是吉利“利潤池”的主力來源,給轉型期的投資提供了關鍵支撐。
更重要的是,吉利沒有“躺在燃油時代”的舒適區,而是通過“智能+節能”進行升級。例如中國星系列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上的持續迭代,讓傳統產品不斷煥發新活力。對消費群體而言,這是一種務實選擇;對企業而言,則是商業理性。
換句話說,吉利對燃油車不是“戀舊”,而是“經營得當”。這與有些企業一味追求“純電標簽”而舍棄基本盤的激進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智能化加速落地,造車“第四極”已成氣候
如果說產品與銷量是一家車企當下的表征,那么技術與智能化,決定的是它的未來。

上半年,吉利發布“千里浩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涵蓋5個不同等級方案,覆蓋從A級到C級全價位段車型,算力最高達1400TOPS,標志著吉利在量產智駕技術普及上的階段性突破。
其中,銀河E5和極氪9X等車型已實現L2++級別的高階輔助駕駛,預計年底前將率先在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上實現主力車型量產部署。
此外,吉利已實現AI大模型全域部署,涉及底盤、動力、座艙等多個系統,是當前全球唯一具備全域AI智能化能力的車企。它不只在“應用AI”,而是在“由AI驅動造車”。
電池領域的整合也進入實質階段。新成立的“神盾金磚”電池品牌,整合了金磚電池與神盾短刀技術,具備結構安全、熱穩定、快充能力三重優勢。其電芯已通過國家2026新國標測試,是新能源安全標準體系的關鍵構件。

在衛星、飛行器、低空經濟方面,時空道宇與沃飛長空分別實現技術落地,成為汽車企業向“空地一體出行平臺”轉型的實踐者。
從這個角度看,吉利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整車制造商,而是以出行為核心的“科技平臺型企業”。
全球化漸入佳境,體系力走出舒適圈
出海,不再是“把車賣出去”那么簡單。如果說過去中國車企的出海更多是從“有沒有”向“多不多”演進,那么如今的吉利,已經走到了“有沒有更強的體系能力,來支撐全球規模化”的關鍵階段。

2025年上半年,吉利集團海外銷量超18萬輛,繼續穩居中國車企出海第二梯隊。不同于早期的單品出口,吉利的全球化正在走向更深維度的“本地化協同”。
以極氪為例,在進入港澳市場之后,極氪在當地建成了超170座自建充電站,成為港澳地區唯一完成城市級補能閉環的中國車企。這樣的布局不僅提升了用戶黏性,更是品牌全球運營能力的重要體現。除了港澳,極氪還加快進軍中東、東南亞和歐洲市場——其中在以色列和新加坡,極氪已設立體驗中心,并構建起售后保障網絡。
而在歐洲市場,領克成為另一個中國高端出海的重要代表。2025年上半年,領克在歐洲累計交付破萬臺,銷量穩定在多個核心市場前列。更重要的是,領克已在荷蘭啟動本地化生產計劃,將從“歐盟經銷”向“歐盟制造”升級,極大提升品牌在歐洲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反應速度。
吉利品牌方面,則在中東、拉美、非洲等地構建起廣泛的銷售與服務體系。以埃及為例,吉利本地合作工廠已啟動生產,極大降低關稅壓力,并快速響應當地市場需求。在沙特和阿聯酋,吉利的新能源車型已成為出租車市場的新寵,正在逐步形成“品牌+生態”并行的戰略組合。
此外,吉利控股的沃爾沃也持續發揮其全球資源優勢。2025年上半年銷量達35萬輛,新能源車型占比44%。沃爾沃還計劃在2026年前將所有車型電動化,為吉利的電動技術和平臺協同提供強有力支持。極星則不斷擴張歐洲網絡,并在法國正式上市,其海量補能資源整合能力,助其成為歐洲地區補能覆蓋最廣的純電品牌之一。

甚至于,吉利對“出海”本身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從單點突破到品牌協同,從貿易導向到產業投資。吉利在巴西、印尼、波蘭、墨西哥等市場均有投資建廠計劃,部分區域更是布局了本土研發中心與供應鏈基地。換言之,這不再只是“把車賣出去”,而是構建完整的產品、營銷、交付、服務和文化鏈條。
更關鍵的是,在全球復雜的地緣環境和貿易壁壘中,吉利展現出罕見的“適應力”:可在不同市場選擇極氪、銀河、領克、沃爾沃、路特斯、幾何等不同品牌進攻,并根據不同法規與消費偏好定制產品組合。這種體系力與柔性化運營,是中國車企能否實現可持續出海的決定性因素。
如今的吉利,正在從“全球化品牌”向“全球型企業”進化。而這種轉變,決定了它不再僅僅是“走出去”,而是“扎得穩、站得久、贏得遠”。
結語
三百萬之后,或許吉利真正的拐點才剛顯現……
在過去三年,中國車市從快速爆發走入冷靜調整期,市場競爭從“有無之爭”進入“強弱之爭”。
吉利的做法看似“高舉高打”,實則是將節奏調準、路徑走實、能力鋪開的結果。從產品結構到智能落地,從品牌體系到出海戰略,從電池安全到AI驅動,吉利正在逐步構建起一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團。
三百萬輛,是一個數字,也是一個階段。它意味著,吉利有能力在當前中國車市高度集中化的格局中,躋身真正的第一陣營。但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吉利正從一個“追趕者”,轉變為真正的“共領者”。
新能源時代的終極競爭,是品牌、技術、生態的系統對抗。而吉利,已經不僅僅是準備好了,而是已經在出發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