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暨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發展大會上,中國民用機場協會副秘書長黃偉宏宣布,《低空經濟基礎設施框架指引(2025版)》正式發布。
《框架指引》構建了二級指標體系,分為低空空管基礎設施、低空起降基礎設施、低空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以及低空應用場景配套基礎設施等4個一級指標,對應一級指標又細分了21個二級指標,明確了研究方向與建設發展的路徑。

圖片來源: 《低空經濟基礎設施框架指引(2025版)》文件
自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年多來,從中央到地方,向上融合國家戰略,向下融合市場需求,低空經濟萬億市場正在吸引多方競逐。地方政府掏出“真金白銀”進行支持。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或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推動低空經濟項目落地。
在行業人士看來,《框架指引》的發布是重大突破。這意味著在備受關注的“飛不飛得起來”之前,政府正在系統性解決“在哪里飛”、“怎么飛”、“用什么支撐飛”的核心問題。為低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頂層設計、建設標準和發展路徑。消除了基礎設施模糊的不確定性,給產業界和地方規劃者提供了明確的藍圖,將極大促進社會資本和地方政府投入相關建設。
據悉,《框架指引》明確了低空經濟基礎設施是以無人駕駛航空器基礎設施為主,同時兼顧了傳統通用航空基礎設施構建的原則,包括傳統設施與新型設施銜接的系統性,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新型航空器運行及相關業態的實用性,低空新型基礎設施與城市建設發展的有機融合協同性,人工智能及低軌衛星等新技術在低空經濟領域應用的創新性。